伊莉討論區

標題: 西鄉隆盛的歷史性悲劇 [打印本頁]

作者: abcabc0520    時間: 2009-5-21 09:42 PM     標題: 西鄉隆盛的歷史性悲劇

1877年9月24日,日本近代史上被人們譽為“維新三杰”之一的西鄉隆盛,在鹿兒島的城山兵敗自殺,構成了一幕歷史的悲劇。
        西鄉隆盛1827年出生于薩摩藩下級武士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有著濃厚的忠孝仁義等封建道德觀念。1854年,薩摩藩開明藩主鳥津齊彬提拔西鄉為自己的親信扈從。西鄉隨齊彬居住江戶3年,積極為齊彬等人所倡導的“公武合體”運動(皇室公卿和幕府、強藩合作以維護封建統治)奔走,深得齊彬賞識。齊彬曾說:“我家臣雖多,真可用者無幾,唯西鄉一人為薩摩重寶。”1858年8月,齊彬突然死去,西鄉曾打算為之殉死。同年10月,保守派大老(幕府最高行政長官,地位在老中之上,非常時期任命)井伊直弼制造“安政大獄”,嚴厲鎮壓反對派。西鄉隆盛被迫離開京都,回到鹿兒島,后又被流放奄美大島。
        1864年,因改革派勢力的增強和眾多藩士的要求,島津久光(薩摩藩主島津忠義之父)召回西鄉。同年4月,西鄉被委以指揮薩摩陸海軍的重任。10月,西鄉在大阪會見了幕府的軍艦奉行(相當于海軍司令)勝海舟。勝海舟曾到荷蘭學習海軍學,明察世界大勢,是幕府中精通西學的開明官僚。他對西鄉指出德川幕府的腐敗,提出了強藩聯合的主張。這次會見對西鄉影響頗大,促使他從“公武合體”逐漸轉向“尊王倒幕”。1866年1月,西鄉代表薩摩藩與長州藩代表木戶孝允在京都鹿兒島藩邸簽訂密約,結成了薩、長討幕軍事同盟。這時西鄉已成為下級武士倒幕派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867年1月,孝明天皇死去,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力圖以新天皇名義,發動武裝倒幕。1867年11月9日,西鄉和大久保利通(薩摩藩士)通過朝廷內支持倒幕的公卿岩倉具視等人,以天皇名義向長州、薩摩兩藩發出了“討幕诏”。1868年1月3日,倒幕派首領以武力發動政變,以天皇名義發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制度,勒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當天還組成了新的中央政府,西鄉、大久保等倒幕派領導人掌握了新政府的實權。但德川慶喜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起兵反抗。于是引發了一場國內戰爭,史稱“戊辰戰爭”(1868年為戊辰年)。西鄉任新政府軍事顧問兼總參謀長。1868年1月27日,西鄉指揮新政府軍和舊幕府軍在京都郊外的鳥羽、伏見地區激戰了3天。5000人的政府軍打敗了15000人的幕府軍主力。幕府敗局已定,德川慶喜逃回江戶(今東京),西鄉指揮軍隊直逼江戶。同年3月,西鄉親抵江戶會見勝海舟(已掌握幕府兵權),通過會談,終于迫使德川幕府投降,實現了所謂“江戶無血開城”。此后,西鄉又率領討幕軍轉戰各地,于次年5月平定了幕府殘余勢力的反抗,取得了倒幕運動的最后勝利。因為西鄉在倒幕運動中的杰出貢獻,所以1869年9月明治政府論功行賞,西鄉在武士中名列第一,授正三位,永世祿2000石。(大久保和木戶授從三位,永世祿1800石。)倒幕成功之后,西鄉隆盛等人又主張並實行了某些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1871年3月,西鄉和大久保、木戶及土佐藩的實權派板垣退助,達成協議,由薩摩、長州、土佐三藩派精兵1萬人進京,組成“御親兵”,作為推行改革的后盾。1871年8月,明治政府宣布“廢藩置縣”,消除國內封建割據勢力,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對于西鄉隆盛在實現“廢藩置縣”中所起的作用,明治時代日本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谕吉曾評論說:“在西鄉的一諾之下,實現了廢藩”。1871年12月,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首,包括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在內的日本政府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各國,歷時1年9個月。在此期間,由西鄉隆盛組成“留守內閣”,西鄉任代理大藏卿,掌政府實權。留守內閣繼續實施了某些重大的改革。1872年,宣布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實行“四民平等”;模仿西方國家,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備軍;允許自由買賣土地。1873年7月,又頒布《地稅改革條例》,以逐步確立日本近代的土地制度。
        西鄉隆盛以其在倒幕維新中的重大貢獻,和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一道被譽為“維新三杰”、“明治維新的元勳”。
        但西鄉隆盛頭腦中的封建意識依然濃厚。1870年2月,西鄉認為自己的功名地位(正三位)高于原藩主島津家(授從三位),不合封建武士的道德規范,曾辭職回薩摩任藩政顧問。特別是隨著明治維新后各項資產階級改革的逐步深入,西鄉逐漸對明治政府的某些政策不滿,認為損害了眾多下級武士的切身利益。西鄉同情明治維新后廣大下級武士的貧若生活。他曾致信薩摩藩政府,請求救濟一名參加過倒幕戰爭的武士,信中說:“臨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后,即行拋棄,影響德義”。他對于當時某些政府高官的奢侈生活,非常反感,指責他們為利而忘義。西鄉個人生活則十分儉樸。據說,明治維新后西鄉住宅的月租金僅5兩,只有一名僕人,住處任人自由出入。政府安排了新宅,但西鄉堅持不搬。每次政府開會議事,西鄉的午飯都是自帶飯盒,而大久保和木戶則“非美食不可”。西鄉同大久保等人的政見分岐發展到1873年因“征韓之爭”而公開化。西鄉等人主張入侵朝鮮,以解決國內士族出路,但遭到岩倉具視、大久保和木戶等“內治優先論”者的反對。岩倉等人認為入侵朝鮮的時機未到。經過雙方的激烈爭論,西鄉派失敗。于是,1873年10月,西鄉以患病為由,提出辭職。政府報請天皇,批准其辭去參議(相當于國務委員)、近衛軍都督之職,保留了正三位及陸軍大將銜。西鄉的辭職在政府中引起很大震動,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和副島種臣四參議及近衛軍中300多名骨干也隨即辭職。11月,西鄉回鹿兒島辦起了士族參加的“私學校”,加上原有的“賞典學校”(士官訓練學校),學員人數發展到3萬,鹿兒島各地遍設分校。鹿兒島縣政完全操縱在“私學校”手中。西鄉竭力維護下級武士利益,提高一般士族的俸祿。鹿兒島縣猶如“獨立王國”,不實行地稅改革,不上交稅收,不執行“征兵令”和“廢刀令”(1876年明治政府頒布,規定除軍警、官員外,一般武士禁止佩刀)。鹿兒島士族依舊腰佩兩把日本刀,橫行鄉里。
        1877年1月,明治政府下令把鹿兒島彈藥庫中的彈藥運走。私學校士族學員聞訊后搶先襲擊彈藥庫,劫走了武器彈藥,並借口政府派人企圖暗殺西鄉,公開挑起了反對明治政府的暴亂。因鹿兒島縣地處日本西南部,這場內戰史稱“西南戰爭”。西鄉雖事先無意發動這場暴亂,也未曾參與策劃搶劫彈藥庫,但仍被私學校的士族們擁為軍隊總指揮,參加並領導了這場暴亂。戰爭發生后,與西鄉原來的估計相反,各地支持的士族甚少。到9月,經過近8個月的激烈戰斗,鹿兒島士族叛亂被政府軍鎮壓。9月24日,西鄉自殺身亡。
        對于西鄉的這一悲劇,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曾指出:“西鄉本身不是反動的,他充分認識到進行資產階級改良的必要性。但當剛他絕對不能拋棄多年來同他生死與共,並曾依靠其力量而打倒幕府能士族大眾。他可能認為舉行暴動是不能成功的。于是,他寧願把自已的生命獻給敬仰他的士族大眾。”(井上清:《日本歷史》中冊)情況確是如此。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的士族發生了激烈的分化。明治政府在政治上,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軍事上,頒布“征兵令”和“廢刀令”,剝奪了武士獨占軍人身份的特權;經濟上,取消了武士俸祿,由政府一次性發給公債券作為補償。可以說,到1876年,武士作為一個封建等級已經消滅。原有的武士大致分化成三部分人:(一)、極少數人上升為明治政府各級政權機關的官僚和富有的資產者,他們已成為新興地主資產階級的代表,力求走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二)、大部分人日益貧困化並逐漸變為無產者。他們既對舊幕府不滿,也對明治政府的政策不滿,因為他們的物質利益沒有得到保障。但政府如處置得當,這些人還不致于都起來反對政府。(三)、另有少數人留戀舊的封建特權,堅決反對明治政府的政策。從1869年起,這些頑固士族不斷掀起反政府的暴動。上述士族的激烈分化,本來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是維新變革的必然結果,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它卻引起了西鄉的不安甚至不滿。他不願意看到士族的分化,希望能保障曾和他一起參加過倒幕運動的“士族兄弟”的利益。對于少數武士不願放棄舊的封建特權,頑固堅持復舊,西鄉只是同情,而不能引導他們去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為日本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出力。西鄉頭腦中的濃厚封建意識終于使他成了叛亂士族的俘虜,作了叛亂士族的領袖,背離了日本民族的根本利益,離開了日本社會發展的主流,最后釀成了敗死城山的悲劇。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w53.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